首页 / 情报 > 正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广州观影千人被感动

主创和观众合影.webp

猫眼电影讯 由萧寒执导的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全国上映。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的开幕影片,11月28日,影片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十二城巡回广州站的路演活动。今天,十二城巡演的首站来到了广州,导演萧寒、文物修复师史连仓、音乐人姚谦、摄影师严明、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代表张鹂等出席现场活动。

纪录片节组委会代表张鹂和导演萧寒.JPG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唯一具备纪录片投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纪录片节。本届纪录片节选定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金红棉”影展的开幕影片,是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充满人情味的视角向观众呈现“故宫”这一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鲜活生命力,工匠精神的传承通过修复师的生活、工作、言谈流露出来。电影主题贴合本届纪录片节推动“中国故事”走向国际舞台的夙愿。导演则表示,“中山纪念堂建筑本身就是国家保护文物,能在这儿放映《我在故宫修文物》感到荣幸备至。”

萧寒导演回答观众问题_副本.webp

活动现场,导演萧寒分享了对于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想法,“我更在意的不是票房,而是有多少人真正的能够关注纪录片,让纪录电影堂堂正正的在电影院里放映,而不是只在网络上,对着手机。因为能让自己的作品走上大银幕,是所有纪录片人的梦想,我觉得我很幸运,或者说我也很勇敢、很坚持。”姚谦则表示,“自己是第一次为记录电影演奏主题音乐,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最然萧寒导演说电影的发明是从纪录片开始,在中国,纪录片才刚刚开始进入重要角色。”

音乐人姚谦.JPG

年初,剧集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在B站走红,获得了极高的人气,点击量近200万,超过6万条弹幕,豆瓣评分高达9.4分,超过同为爆款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和热播剧《琅琊榜》,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活动现场,音乐人姚谦提到自己是剧集版的忠实粉丝,主动请缨参与电影版的音乐制作,“在看剧集版时就着了迷,当得知要有电影版制作的时候,迫不及待的联系了萧寒导演,谢谢萧寒导演给我足够的创作空间,让我对电影的感想化成音乐。” 

摄影师严明.JPG

摄影师严明也谈到剧集版中修复师们淡然的心境是触动自己参与电影版制作的原因,“你来看这部片子一定会有所触动,这是这部作品、艺术品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萧寒则表示,“有了创造和设计,就违背了纪录片创作的原则,我们用了四个月的拍摄,让修复师们习惯了摄像机的出现,才开始把素材用在成片中,真实的表现才是纪录片的魅力。”在谈到这部片子拍摄中最大的遗憾时,他说,“四个多月的拍摄时间太短了,我想拍十二个月,春夏秋冬,你可以看见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落了,秋天的柿子红了,冬天的雪下了,那会是怎样呢。”

修复师史连仓给观众签名.webp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金红棉”影展的开幕影片,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千人点映场。映后收获了观众普遍好评,“我刚刚看到片子的时候感觉特别奇妙,人物的结构一直像溪流一样平缓,在最后展览出现时,所有的故事串起来,有一个前后呼应,这个故事就很完整了。”“如果剧集版是让镜头反映真实,那电影大概就是让时间说故事,而时间讲述的这个故事以及这部电影里的人事、景物、音乐都过分美丽,唯一遗憾的是时长太短,意犹未尽。”“寂寞又伟大的工作,库房有多少奇珍异宝啊,好羡慕。”

萧寒导演签名观众热情.JPG

即将上映的电影版与剧集版最大的不同是,电影以时间为主轴,这些文物修复师,就是修复时间的人,他们和时间不断的发生着各种交际和化学反应。电影的叙事像一股溪水一样流淌,润物细无声的流淌进心间。在观感上,电影版也“消失了”画外音,导演尝试用更多的镜头语言和修复师群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崭新的故事线以及大量剧集版中未出现的画面交代了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状态。悠扬的背景音乐勾连画面的起承转合,仿佛被修复师带着进行了一场与“穿越时空”的交流。在剧集版中着重塑造的匠人精神,电影版则接续讲到了传承,文物修复师渐渐老去的心酸也感动了现场无数观众。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