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报 > 正文

剧评 | 莎士比亚作品之《李尔王》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一、 伊恩·麦克莱恩完全掌控了舞台

 

2018年在伦敦西区巡演的奇切斯特节日剧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所排演的《李尔王》,终于在被录制成高清影像全球上映后与中国观众见面。此剧在79岁高龄的伊恩·麦克莱恩爵士(SirIan McKellen)精湛表演的加持下,带给观众一场直击人心的莎剧演绎。而表演又因小剧场和高清录像的缘故得以放大,使得剧本的情感能量超越了冷观与静思,成为这一版演绎的最大特色。

 

愈是年代感厚重的历史题材,愈是能够在精简而写意的舞台呈现中散发出别样的魅力。此前由丹玛尔仓库剧院(Donmar Warehouse)带来的小剧场莎剧《科利奥兰纳斯》也经由高清录制和在全球放映,罗马剧的历史感在舞美的简化后被赋予了超脱于时代的定义,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重点,于是表演成为舞台的焦点。

 

640.webp.webp

如果说,对表演的审美永远是抛不开个人经验的,那么对表演的最高赞誉将是“演员塑造人物”,即,观众甚至可以忘掉自己脑中预设的人物形象而去接受眼前所看到的表演。当然,除了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浇铸演员自己的风格,还须提防表演得做作和“过火”——这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员如果没有足够的阅历或勤于思考,至少应当受到良好的身体训练,而最理想的状态是兼而有之,同时还能在高度训练的痕迹中瞥见演员个人的领悟或特质。

 

“最接近李尔王年龄的饰演者之一”并非本版演出的噱头,麦克莱恩的表演可谓游刃有余。老中青演员同台飙戏难免形成对比,年龄虽然不足以为演技背书,却也真实地反映出丰富的舞台(与人生)经验对演员的帮助。在我看来,麦克莱恩驾驭了台词,从而能不受束缚地开展自己的二度创作。麦克莱恩在节目册中说道:“我想把这些台词再说一遍,甚至有时候像是促膝而谈。”

 

640.webp (1).webp


结合本版对于小剧场演出的执着,可以想见,这一版《李尔王》希望拉近舞台与观众的距离、模糊扮演与现实的距离。观众期待麦克莱恩发挥年龄的“优势”来诠释李尔王,意味着:我们既想看到“最像李尔王的李尔王”,又想看到“最好的李尔王饰演者”(对于其拥趸来说便是“最好的麦克莱恩”),因此我们的欣赏过程游离于入戏和出戏之间。另一方面,这一版《李尔王》对于情绪感染力与观众共情的注重,一定程度上转移了观众的关注点,减少了对剧本的隐喻性的关注,表层剧情的存在感淹没了寓言性,因而竟给人以欣赏一出精良的戏曲折子戏的观感——烂熟于心的故事情节、考究的制作和不俗的表演以及观众怀有目的地等待被取悦。

 

640(2).webp


除李尔外,二女儿里根的饰演者柯尔斯蒂·布谢尔(Kirsty Bushell)引人注目,她竭力塑造了里根一角的恶毒、残忍、高傲、乖戾等品质,尤其在里根夫妇挖去葛罗斯特双眼的一场暴力戏码中,她通过游戏和狂欢般的姿态来展现里根的邪恶,使舞台因充满生命力而富有张力。然而她的表演在我看来却也是值得商榷的:不仅仅在于过火的表演失去了节制,更在于,这样的诠释迎合了刻板印象,使人物趋于扁平,从而阻碍人们去发现人物的象征作用。

 

640(3).webp


《李尔王》牵涉的一大母题的是新生代取缔老一代(到严重一些的地步也可能发展为所谓的“弑父”的母题)——新生代需要通过推翻和颠覆老一代来自立,而老一代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莎士比亚剧作常表现的主题。然而不同于其喜剧作品中对“年轻人打败老年人”的讴歌式的书写,李尔王被打倒的过程与其说受到了作者的怜悯,不如说这是辩证法在悲剧中的体现:两种互不相容的势力在矛盾中共同灭亡。

 

《李尔王》中的高纳瑞和里根(以及支线里的爱德蒙)厌恶并试图打破既有体制,为自己争夺“应有的”利益,而这是有悖于李尔王、葛罗斯特所代表的古典秩序的。对于前者,我们很难从道义上予以支持,然而,将善恶划一道鸿沟并将其脸谱化过于简单了。我们可以因为正义被邪恶打倒而落泪,也应在对与错之间问一问“为什么”。

 

640.webp (4).webp


当然,李尔王的悲剧终归是剧本的核心,这就意味着,李尔从位高权重到颠沛流离、从一意孤行到癫狂悔悟、从嬉笑怒骂到油尽灯枯,这位“比我们高的人”在自己的抉择中从顺境转入逆境,乃是我们为之动容的根本所在。诚然剧本是复杂多义的,但能够将李尔的悲剧性演绎出来已是难得,因此乔纳森·蒙比(Jonathan Munby)执导的这一版《李尔王》是值得一看的。

 

当李尔和傻瓜站在舞台真实“下雨”的暴风雨场景中相依为命时,当可怜的汤姆牵着瞎眼的葛罗斯特来到“悬崖”上哄骗他跳下去的时候,当李尔和葛罗斯特两位同病相怜的老人并肩席地而坐的时候,当李尔抱着考狄利亚的尸体气息奄奄地忏悔的时候,你很难不被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打动。尤其是伊恩·麦克莱恩饰演的李尔王缱绻动人,傲气与自嘲、狂怒与悲恸、决绝与懊悔、雄壮与衰老同时汇聚在他身上,表演有如四两拨千斤的信手拈来,又有如历经沧桑后的本色出演,令人过目难忘。导演和演员们呈现的这一台精致而又极简的表演,使得人物的命运更有力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演员充沛的感情也更有效地输送给了观众。 

* 本文刊发于12月20日北京日报热风版



 二、伦敦年度TOP榜单上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到底有什么名堂?

 

这里有一道连线题,猜测一下你或许还没有看过的三个版本的罗马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分别是出自哪个你应该很熟悉的剧团。

 

640.webp.webp

640.webp (1).webp


入坑很久的老粉想必已经有了这么一个概念,在酷爱又擅长排演莎剧的三大剧团——英国国家剧院(NT)、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莎士比亚环球剧院(GLOBE)之间,通常是有比较鲜明的风格差异的。以五毛钱特效鲜活还原莎士比亚及其戏剧的时代风貌的是环球剧院;一板一眼典雅端庄讲述莎士比亚戏剧的是皇莎剧团,通常热爱当代改编,希望给观众息息相关之感的,通常是英国国家剧院。

 

640.webp (2).webp


这次西蒙·古德温执导的NT版《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也不例外,将这个发生在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故事挪到了虚构的现代场景下(如果你看过导演的《凡人与超人》、《第十二夜》,就应该更熟悉他的风格)。这里有外交家和海军将领组成的罗马帝国,异域风情的君主国,也依然有令人津津乐道的英雄美人的火热激情。一种看似随意的时代感混杂的舞美设计,比如身着流光溢彩长袍的埃及艳后和西服革履的罗马将军同台,让人想起NT版穿着皮衣的《李尔王》、在舞台上腾挪“集装箱”的《奥赛罗》,甚至背着双肩包拿着微单相机的《哈姆雷特》。不追求与当代样貌一一对应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元素拼贴与碰撞中的启迪。

 

640.webp (3).webp


对于舞台元素成功的符号化运用是这版《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精彩所在。西蒙·古德温抓住了莎士比亚这部交杂着帝国、战争与爱情的作品中,最戏剧性的表征来大做文章:

“莎士比亚用了很多对比,

夜与日,黑与白,男与女,柔软与坚硬,铅与黄金

我觉得这是《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核心

安东尼夹在两个世界之间

背负着政治和军事责任,又陷入爱情

它们互相角力,水火不容

我们制作中的一切都致力于传达这种反差”

 

640.webp (4).webp


舞台上的元素的确是照此实现的:身着宛如高定女式礼服裙的克莉奥佩特拉,她治下的埃及也是妖冶而恣肆的,宫殿金光灿灿,华丽夺目,大理石浴池泛着蓝光,供人们欢娱;舞台推转之间,换上的是严肃的严谨的罗马,冰冷的水泥墙壁,墙壁屏幕上的军事雷达,裘力斯·恺撒和他的政客们西服革履,军事将领们则是一身现代军装(又一秒穿越到伊恩版《李尔王》),显而易见,罗马在时代感上代表着未来的、先进的潮流。

 

640.webp (5).webp


安东尼游走在二者之间,忽而系着领带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忽而穿着印花衬衫流连于埃及温柔乡,不用等到他扪心自问“我是埃及人还是罗马人?”你就知道他一定会被身份所撕裂,奥利弗剧场的圆形舞台就像他的祭坛,一身凌乱军装走向命途的终点,帝国的更迭也将是必然。

 

640.webp (6).webp


当然,除了成功的符号化运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本身也应该是看演员阵容就买票系列。蓝绿色眼睛自带忧郁气质的拉叔仍然是出演深情男人的一把好手,年近50岁却葆有完美肤质和身材的苏菲·奥克尼多依旧魅力惊人,演活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传奇人物之间迸发的传奇故事,双双获得《旗帜晚报》最佳主演大奖——当然如果有一个更生动的非人类奖项,恐怕非舞台上逗弄的那条活蛇莫属,还有那个逗比声明(人家是认真的):

剧中出现了一条活蛇,这只动物的安全与健康,将由国家剧院保障。

 

640.webp (7).webp


另外特别提醒,如果你看到一些爱情金句出现在网红摘抄本上,请不要怀疑,它们的原作者就是莎士比亚!

——帝国不过是泥筑之物,污秽的大地孕育人类

       也孕育牲畜,生命的荣光

       来自于爱情

       相爱的两人紧紧相拥

——如果那真是爱,告诉我那爱有多深

       如果爱能够丈量,那一定肤浅贫乏。

 

莎士比亚在咆哮

是啊,这回的确都是我说的!

 

640.webp (8).webp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近期排期

1月19日 北京中间剧场

2月24日 成都峨影1958电影城

2月27日 上海黄浦剧场

3月31日 上海大剧院


【购票就戳我哦!!!】

猫眼信息流动图.webp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