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报 > 正文

《皮绳上的魂》杭州点映,魔幻现实主义气质获赞“格局高”

年度现象级电影《冈仁波齐》目前仍在热映,票房即将破亿,张杨导演同一时期拍摄的电影《皮绳上的魂》也开启了全国路演,7月30日在杭州成功举办了点映。本片导演张杨、投资人路伟出席了映后交流活动,和观众分享了创作这部电影的心路历程。电影《皮绳上的魂》曾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摄影奖,已经定档于8月4日全国公映。

解读空间巨大,电影多类型融合的成功之作电影《皮绳上的魂》


根据西藏著名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改编,将《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的剧情融为一体。电影中有三条主要剧情线:猎人塔贝护送圣物天珠去传说中神秘的掌纹地;一对藏族兄弟寻找塔贝复仇;作家格丹寻找小说中的角色塔贝,找寻这段救赎的终极意义。——三条叙事线,多个时空,互有交集,赋予这部电影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张杨导演谈及小说改编的初衷:“我并不想拍扎西达娃老师小说原来的主题,原主题讨论现代性的概念,作家去寻访小说里人物的部分这一点特别吸引我。导演在改编的时候,都有他的理由,肯定有他喜爱的东西,导演要把他的意识放到里面,这样才会有一个电影的新生命。小说里有很多宗教的东西,因果、轮回,包括人的宿命,可能对我来说是探讨真实和虚构的关系,跟原来的主题不一样了。

”如此内涵丰富的电影也引发了观众的多角度解读。本片投资人路伟表示:“有观众说看着有点约翰•福特电影的西部感,《荒野猎人》的辽阔感,甚至还有《盗梦空间》的烧脑感。”张杨导演也介绍:“我自己比较喜欢公路片和西部片,去西北、西南旅行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景色其实我脑子里想到都是这些西部片,所以《皮绳上的魂》一上来就是西部片,跟公路片也有关系,当然这个公路片不是美国式的公路片,还是有比较独特的东西”


魔幻现实主义的《皮绳》,不是《冈仁波齐2》


在映后交流环节,有看过《冈仁波齐》的观众表示:“看《皮绳上的魂》之前以为是《冈仁波齐2》的感觉,其实大相径庭。《皮绳》是魔幻烧脑的路线,我完全被震惊了。”

张杨导演从画面的风格上分析了两部电影的不同:“《冈仁波齐》的画幅1:1.85的画幅,尽量偏纪录片的感觉,整个色彩也是饱和度不要太高,正常还原的感觉。《皮绳上的魂》用的是2.35:1的画幅,色彩饱和度特别强,全景的时候就有非常大的差别,《冈仁波齐》是比较即兴的,在公路边上遇到什么就拍什么,所以景色在那里面没有那么强化,反而是克制地表现。在《皮绳上的魂》里面景色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云、气侯的感觉很有魔幻性,这种魔幻性跟我们选择的题材有非常接近的地方,所以呈现出来的色彩和整个质感跟《冈仁波齐》非常不同。”

张杨导演进一步表示:“《皮绳》这部片子,不管烧脑也好,公路也好,西部也好,真实和虚构在这个变换当中寻找真相也好,和《冈仁波齐》非常不一样,看完之后又觉得好像和《冈仁波齐》又有很密切的关系。我曾经说过,两部电影左脚朝圣,右脚降魔,一个是叙事减法的极致,朴素简单,一个是加法的极致,华丽繁复。”

从城市题材转向西藏题材,遵循内心自由创作


现场有观众问到导演拍摄题材的改变:“之前一直走的是现实主义的题材,现在转向魔幻主义的西部片,我感觉格局更高了。”对此,张杨介绍道:“以前我的电影还是跟个人生活的城市、个人成长、家庭问题有关系,但像西藏不是我从小成长起来的一个地方,我后来非常喜欢的地方。我知道早晚有一天会拍摄关于西藏的电影。”

顺着题材转变的话题,张杨导演谈到了电影创作:“《冈仁波齐》超过1300万拍的,《皮绳上的魂》是1700万,两部电影三千万,《皮绳》出来的质感让很多行内人说这至少是六七千万拍的电影,但是我们是用非常少的钱拍的。对我来说不存在商业的概念,对我来说都是艺术片的范畴,只不过我个人比较喜欢西部片的概念,用西部片的形态去讲述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对于曾经在商业和艺术之间纠结的迷茫期,张杨导演道:“《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对我来说是电影的重新开始,要把这个事儿想清楚,你到底要拍什么样的东西,对一个导演来说非常重要,可能一不留神就把这个忘了,拍着拍着挺高兴,钱也赚挺多,突然发现拍了这么多东西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通过《皮绳》大家会发现我还是会讲故事的,反过来就更理解《冈仁波齐》的朴素——不是不想讲故事,是反过来是说那种即兴创作的状态才是最好的,是我遵循内心的自由创作。”

环套环叙事结构,力求达到艺术上的真实


有观众提出了自己的深刻理解:“《皮绳上的魂》的结构是环套环,作家虚构了一个故事,再深入来看的话,一开始遇到梅花鹿和那个女孩,包括结尾遇到了自己的主角,对于观众来讲这些都是虚构的,中间插了活佛的一些情节,可能存在一个更高的神。《皮绳上的魂》,有一根皮绳是存在的,存在与不存在,虚构与真实,也是一条朝圣之路,和《冈仁波齐》一样。”

对此,张杨导演表示赞同:“《冈仁波齐》里有个角色叫晋美,说我爷爷没有做过坏事,我父亲没有做过坏事,我也没有做过坏事,为什么我这么悲惨呢?《皮绳上的魂》男主角塔贝就有同感,说我都没有见过父亲,他杀了人我就必须在路上一路逃。这些细节上的感受两部电影有相似之处。”

张杨导演还进一步还给出了深层提示:“《皮绳》开头有一个航拍的镜头,俯视的镜头,结尾也有一个俯视的镜头,用其他的维度去解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比较有意思的。《皮绳上的魂》在塑造艺术上的真实,西藏有太多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藏族文化,包括佛教文化,扎西达娃写小说的时候,宗教和民族的文化提供了他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还有作家本身对时代的思考,会成为小说的一部分。因为是两个小说加在一起改编,我们就产生了关于电影的第三种解读。”

观众普遍表示对电影中湖边的那场藏戏表演印象深刻,张杨介绍道:“那是由西藏的藏戏团创作表演的,他们一般都是流动的,到各地去演出。我们那时候特别需要一个塔贝变化的契机,藏戏本身是一个戏剧,内容是说一个小孩的出生,里面有歌词,在那个瞬间里面,一个死亡和一个出生可能带给塔贝真正心灵上的转化,像是一个顿悟。那个转变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他要肩负起责任,对琼产生了之前没有情感和温柔。”

风景本身即是重要角色,镜头语言的选择有玄机


有敏锐的观众的指出:“我觉得演员在《皮绳上的魂》里的表演形式感比较强,比如说大特写比较少,一般都是侧写,而且风景在电影里占的比重很大,相当于一个角色,很多构思风景占了很大幅度,让演员在画面中显得很渺小。”

还有观众表示:“电影的构图、颜色都做得很好,看起来取景的时候需要精确计算时间,有时候还需要耐心等待一些风景的变化。”张杨赞同了“景色即角色”的观点,本片辗转两千多公里,横跨森林、沙漠、雪山、圣湖等八个地方取景拍摄,景色在影片中的位置极为重要。张杨表示:“电影里很多大幅风景,这是西部片类型决定的恢弘场景,人在里面很渺小,包括《冈仁波齐》,人物在大自然景色中确实是很渺小。”

张杨导演还提到本片取景的心得:“我们在两千公里的路上辗转八个地方,每转一次场在西藏是非常费劲的,所以在这之前我们就要把八个地方的每一个场景都落实得非常清晰,选景工作要做得非常扎实。选景之后就要靠一些运气了,因为在每天拍摄的时候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想象来,万一下雨或者有特殊天气怎么办。《皮绳上的魂》很多场景在一个极限时刻里拍摄,一个密度时间里顶多拍两个镜头,不断重复这个密度,一个场景需要拍五六天左右才可以完成。”

至于镜头语言的选择,张杨导演介绍:“我现在不太喜欢特写,有时候太过于强调了,我拍这两个电影的时候,提醒自己镜头要学会克制,不要那么煽情,不要老往前挪,希望保持距离,往后退,这是一开始拍的时候就确立的基础态度。”


用远离现实的方法走近现实,作品首先能感动自己

有观众提及张杨导演的另一部作品《落叶归根》,和《皮绳》与《冈》一样都有公路片的属性。张杨导演介绍:“都是在尝试公路片的可能性,实际上《落叶归根》也不是完全写实主义,是一个黑色魔幻,比较荒诞的,之后在拍《飞跃老人院》的时候,想把黑色魔幻公路片再做得极致一点,但做得并不符合我的预期。有时候离现实越近不是好事,比如《冈仁波齐》给了我拍摄的新方法,是远离现实,但反过来可以通过电影离现实越来越近。”

现场有观众问及投资人路伟选择投资这两部电影的原因,路伟表示:“我心里面肯定是有安全感的,我特别欣赏张杨导演说那句话,自由比一切都重要。现在我们的商业片大导演、大腕、大剧本、大IP,不太关心电影本身了,折腾一圈后发现今年上半年片子亏得特别厉害,包括去年下半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不是我喜欢的电影,也不是我进入这个圈子的原因,如果你喜欢这个电影就会很认真对待它,作为投资人,作品首先还是要能感动自己。”


展开全文阅读